中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日月星辰,天地万物的体察与感悟,从伏羲氏画八卦,到轩辕氏作干支,再到后来的二十四节气,古人通过不断的观察、记录与感悟,总结出了气候、物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影响关系,古圣先贤们更是提出了“天人合一”的伟大科学思想。在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影响下,大到王侯将相,小到黎明百姓都或多或少的将“天人合一”思想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,例如:中医中的子午流注,尤其在住宅方面,“天人合一”思想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,如紫禁城,明十三陵等。

风水理论同样也是在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影响下诞生的,古人认为:天星下照,地应九星,而祸福皆有准,而人生活在天地之间,自当法天象地,这样才能更好的存于天地之间。于是古人将天下山川归类为九星,将河流归类为五城(金城、火城之类)并据此创立了一套完整的风水理论,从此风水理论就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结下不解之缘,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民。

为何风水理论在中国经久不衰?首先在于风水理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。有不少科研论文,都对此作出揭示,这里略作一些补充。比如微地形对小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,就极为风水所重,概括成有利的选址模式,比喻为“穴”,如针灸中人体上的穴,一般是三面或四周山峦环护,地势北高南低,背阴向阳的内敛型盆地或台地:其至人工经营的地形,也准此模式。这种“穴”的典型模式,被认为是“藏风聚气”、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,论谓:“内气萌生,外气成形。内外相乘,风水自成”:注云:“内气萌生,言穴暖而生万物也:外气成形,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。生气萌于内,形象成于外,实相乘也。”实际阐明了微地形、小气候、生态和自然景观的依从关系。这种认识,是完全科学的。如我国近几十年来探索在亚热带种植橡胶树,在海南、云南西双版纳等地所发现适宜橡胶树生长的微地形、小气候特征。就正与风水所谓“穴”的典型格局,在性质上完全一致。而值得指出的是,这种发现。还是在经历了无数失败与成功的比较,经过分析研究,才认知的。如果风水理论研究不被摒弃在现代科学研究大门之外,或许,这种探索过程将会大大缩短。